<<  < 2013 - 12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试论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开发

张武升

 

    摘要: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具有一般文化特点的文化成果和具有特殊教育内涵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学校文化具有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全面性与特色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指导性与陶冶性的统一等特点。有关研究表明,个人的创造力与文化密切相关。学校文化的多样性、创新性和包容性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关键词:学校文化,学生创造力,创新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开发学生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完成这一迫切任务呢?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表明,必须从学校文化抓起,因为文化是创造力之源,学校文化是学生创造力生长、发展的根基和沃土。

  一、学校文化的本质与特点

  学校文化是一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识学校文化的本质,需要先认识一般文化的本质。

  关于一般文化,有学者曾作过专门研究,在文献中梳理归纳出310多种关于一般文化的定义[1],足以看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英国学者泰勒(E.B.Taylor)所概括的定义具有较强的可接受性,即从广义的人种学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2]。虽然这一定义比较宽泛,但它抓住了一般文化的核心内容。

  学校文化是一般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一般文化的内容,但更具有自身的特殊内容。学校文化与一般文化的关系是文化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那么,怎样来概括和揭示学校文化的本质呢?在这方面,有许多研究文献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启发。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指出,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念及行为形态”[3]。这一定义强调价值观念和行为形态两个大的方面,为界定学校文化提供了帮助。学校文化不同于一般文化,它有一般文化的性质,但更突出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教育。因为学校是使文化有目的、有组织地影响人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特殊文化场所,所以学校文化包括两部分。一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合乎一般文化特点的文化成果,如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和人的发展的等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纳入一般文化中。二是学校在形成和发展中积淀与积累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有两种:其一是过程性和方法性内容,如物质、精神、制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方法(学校的理念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充实);其二是文化成果产生的特殊典故、特殊来源,产生过程中特殊的人、事、佳话、趣闻、逸事等,这些是特殊的学校文化内容。例如,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4]。这一校训来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具有深遂的历久弥新的文化内涵。又如,教育家梅贻琦提出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5],这一思想来源于孟子的治国理念,即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总之,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具有一般文化特点的文化成果和有特殊教育内涵的文化成果的总和,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1.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学校文化是在学校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它具有历史性。历史性反映了学校文化的根基和脉络。现实性反映了学校文化的现实基础和与时俱进的追求。任何学校文化都是不断发展的,有其在特定发展水平和阶段上的现实性,这种现实性既是历史的必然趋向,又是现实的客观要求。所以,每一任校长和每一代教师、学生都会根据现时代的要求和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联系,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把它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但是,这种现实性与历史性是统一的、前后一致的,并不是改弦易张,另起炉灶,从零开始。

  关于学校文化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天津南开中学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

  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校长在办学伊始提出:个人应具有固有三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他针对当时国民有五病(愚、弱、贫、散、私)的问题,为学校制定了重视体育、提倡科学、团结组织、道德训练、培养救国力量五项办学原则,后又进一步发展为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精神。这对当时以及后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甚大。

  1993年,康岫岩就任南开中学第六任校长。在建设南开中学学校文化方面,康岫岩是这样想的:曾在四所学校工作过的经历,使我清醒地认识到,新校长上任不要有踢三脚,烧三把火的心态,首先要尊重历史,尊重前任校长的工作,吸纳历史的精华,并发扬光大。一所学校如果每换一位校长都要标新立异,那么这所学校就不会有特色,不会有优良传统的积淀。新校长上任的第一要务是尽快地融入其中,了解学校的人与事,领悟其中的精神,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学校。要解决好继承与发展的问题,我想关键是应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做。要发展,就离不开继承,特别是继承其精华,继承又是为了进一步的发展。回顾昨天是为了明天,回顾的目光有多远,有多深刻,前瞻的目光就有多远,有多深邃。”[6]48康校长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把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优良精神传统发扬光大,结合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大胆创新,进一步形成了南开中学现代整体高素养的新精神文化。所谓整体高素养,就是期望通过实施整体高素养教育,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志存高远与自强不息并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兼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强’”[6]76。从康校长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开中学重视体育、把德育摆在首位、把创新作为重点的文化传统,同时又感受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兼备、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均强的现代新内涵。

  2.全面性与特色性的统一

  全面性反映的是学校作为整体在文化建设上是一个系统工程,即在任何人、事和物上,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都要充满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出文化的功能,在学校文化的任何方面都有切合实际的体现。特色性反映的是学校在全面开展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势,抓住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形成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这种特长与风格不仅体现在一个主要方面,而且对整体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对于其他文化方面具有引领性和辐射性。例如,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在30多年教育改革发展中所形成的三结合教育学校文化就是全面性与特色性结合统一的结晶。三结合教育学校文化首先体现了全面性,这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家长放心满意,使党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得到全面落实,使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教师文化建设、教育教学文化建设都得到加强和发展。同时,三结合教育学校文化又充分体现出特色性,这就是三结合教育本身的文化核心,即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形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人不为的教育文化场,为学生的发展开辟多样广阔的道路。自1979年至今,岳阳道小学的三结合教育委员会由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今天包括科学家、艺术家、老红军、老干部、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公安干警、企业家、教育科研人员等在内的数百人,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学校文化基础。提到岳阳道小学,人们不仅能想到它全面的学校文化建设,又能想到它的三结合教育学校文化特色。[7]

  3.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主体性是指学校文化建设中重视和加强学校主体的文化内涵,使学校文化体现出主体的特性。学校的主体包括校长、教师和学生。校长是学校文化的标识,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领路人,其本身必须具有高水平的文化内涵;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由名师、大师构成的学校文化群体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学生的精神导师和榜样;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一届届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后工作所谱写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所创造的一个个佳绩,其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构成,是学校文化的光辉所在、成就所在。所以,学校文化具有主体性,体现主体的特性。客体性是指学校建设中对建设客体所赋予的文化特性。学校建设的客体涉及楼房、校园、环境、教室等这些物质的因素,而学校文化的客体性就是使这些客体不仅仅是具有实用性、功效性的物质,而且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学校文化体现客体的特性。以楼房建设为例,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的大楼本来是想通过企业捐款来盖的,但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创办人范曾毅然卖画盖楼,他在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办画展、卖画,把卖画得的钱筹集起来,盖成东方艺术系大楼。这动人的故事赋予东方艺术系大楼深刻教育意义的文化内涵。另外,一些学校的楼房根据学科性质(如理工科、文科)和使用性质(如办公、教学、实验),被设计成不同的建筑艺术风格,也使其具有了文化内涵。所以,学校建设的客体不同于其他行业建设的客体,它不仅要实用,而且要具有文化教育意义。主体性与客体性统一就是使主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客体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交互辉映、浑然一体,达到主体与客体内涵的一致。

  4.指导性与陶冶性的统一

  这一特点主要是由学校文化的功能表现出来的。所谓指导性,就是指对学校的各种各类文化及其载体,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阐发其教育内涵,指导学生从中受到应有的教育。指导性表明了学校文化的外显性教育功能。要让学生真正明白学校文化的含义,知道其教育意义,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因素,尤其是创造力因素,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教师指导主要包括:让学生懂得学校文化的内涵、意义,了解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把握学校文化的特点与趋向,学会把学校文化转化为自己发展的原理和方法,形成践行学校文化教育意义的习惯,等等。

  在践行指导性特点上,许多学校有着成功的经验。河北省石家庄市翟营大街小学校园正中央矗立着一尊师圣孔子的塑像。对于这一塑像,学校不仅详细地展示其内涵意义,还对师生提出一个硬性要求,即平时经过孔子塑像时,要行正视礼;在教师节、孔子诞辰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学校组织师生对孔子塑像行鞠躬礼。

  所谓陶冶性,就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及其载体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感染、陶冶着学生,使学生从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把学校文化转化为自己的发展因素。学校文化对学生的陶冶主要包括:陶冶学生的文化品位,感染学生的文化情感,浸润学生的文化心灵,涵养学生的文化操守,内化学生身心发展因素,等等。

  二、学校文化的创造力开发功能

  (一)关于一般文化与创造力开发的研究

  关于一般文化与创造力的关系,尤其是关于一般文化对创造力的开发功能,是国外许多创造力研究者重视探索的课题,也取得了许多规律性的成果。

  阿瑞提(S.Arieti)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专门分析了这方面的研究。他认为,个人与文化关系不可分割,个人的创造力与文化密切相关,开放、先进的文化有利于创造力发展,而封闭、落后的文化阻碍创造力发展。在分析了各种研究成果后,他进一步总结出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九大文化因素及其特点。

  第一个因素是文化(或一定的物质)手段的便利。一个杰出人物至少必须是在具备这些文化手段的环境中才能存在。很好理解为什么在18世纪非洲这样一个不足以进行音乐研究的地方就产生不出像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8]401

  包含创造基因的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有时它难以同第一个区别开——就是对文化刺激的开放。换句话讲,文化刺激和文化环境不仅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所需要的、所欲求的、便于利用的。”[8]402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正在生成的而不只是注重已经存在的。仅仅注重直接满足、感官享受、安乐舒适和即刻的快乐的那种文化是不能促进创造力的”[8]402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四个特点是无差别地让所有人自由使用文化手段”[8]403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五个特点是在严重压迫或专制排外之后获得的自由或者哪怕是保持着适当的差别,这对于创造来说是一种刺激因素”[8]409。它强调的是文化自由的重要性。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六个特点是接受不同的甚至相对立的文化刺激古希腊获得了那样显著的文化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她向不同的文化开放,并且领会到其中的某些成分。”“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由于重新发现的古希腊——罗马文化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在相对自由和繁荣的环境下互相结合而产生的。”[8]409410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七个特点是对不同观点的容纳及其兴趣容纳必须是对无论什么新事物都抱有善意,并且怀有一种探究的兴趣。”[8]411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八个特点是重要人物的相互影响毕达哥拉斯和欧几里德影响了西方历史上成千上万的数学家。荷马对维吉尔以及维吉尔对但丁都产生过强烈影响。”[8]412

  有利于创造力开发的文化的第九个特点是对鼓励和奖励的提倡对于创造力的最大奖励就是创造力本身。没有什么能比正在从事的创造活动本身或者实现他的创造活动更令创造者喜悦的了。然而,物质的鼓励与奖励能增强动力,它们具有为人所知的强化效能。”[8]414

  卢伯特(T.Lubart)对不同文化中的创造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取得了关于文化与创造力发展关系密切的一系列成果。首先,创造过程存在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中,最广为引用的创造性过程的描述包含四个阶段:准备、酝酿、豁然和验证。但在东方文化中,例如印度,画家把创造性的过程描述为另一种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但不同于西方模型,艺术家企图借助于个人的执著和不懈努力接近他思想中的主观领域……第二阶段是获得与画的主题有关的内在认同感……第三阶段是类似于豁然开朗的一种顿悟。但是,顿悟似乎更多地以个人为导向,而不以产品或主题为导向。最后一个阶段包括个人成就的社会交流,类似于西方模式的验证阶段。”[9]282其次,文化对创造力有导向作用。在某些场合和对于某些主题,文化鼓励创造性,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场合和主题,文化或许会打击创造性。在文化中语言是一个重要因素,早期的描述是语言对创造力有导向影响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将塑造创造力。”“大部分的研究表明创造力与双语之间有正相关。”“双语优势的原因在于:双语可能用一种更灵活的方式了解世界;双语者对同样的概念可能会产生更多联想;双语者更能包容模糊性;双语者的创造性优势还在于双语者生活的条件:他们可以经常参加两种文化群体的活动。[9]284285最后,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文化与以集体主义为特征的文化,二者相比较,前者更鼓励和促进创造力。因为个人主义文化重视独立、自主和创造力;而集体主义文化则强调顺从、合作、义务和接受群体内的权威”[9]285。这些研究对我们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开发

  学校文化是一般文化的组成部分,具备一般文化的功能与特点,因而,学校文化也是学生创造力生长、发展的根基和土壤。与一般文化相比,学校文化与学生创造力开发的关系更为密切,作用更为明显,因为学校文化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育特点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的培养、教育作用更为直接、更为系统、更为有力。

  1.学校文化的多样性与学生创造力开发

  学校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对于一所学校,文化的多样性比单一性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这里可以提供两个研究案例作证明。

  天津南开中学是一所激励学生创造力的历史名校。在历史发展中,学校培养了2位总理,1位副总理,9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40余位省部级领导干部,56位中外著名科学家,一批著名教育家,一批知名文化界人士,一批知名医学家、外交家,等等。[6]317这些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等都有极高的创造力,他们都把自己创造力的开发、发展与自己在南开中学的学习经历联系起来。为什么南开中学有如此高的成就呢?笔者通过对南开中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阶段进行比较发现,这些杰出的创造性人才都是在南开中学面向全国招生的时代进入南开中学学习的,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具备各种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家庭文化背景。他们从全国各地荟萃在南开中学,给南开中学注入了不同的文化,使学校文化呈现出多样性。而这种文化多样性在融合中遵循优化法则,使学生获得了有利于创造力生长、发展的文化基因。这一点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南开中学在单一招收天津籍学生后培养的杰出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面向全国招生时培养的杰出人才。

  2.学校文化的创新性与学生创造力开发

  学校文化的创新性是指学校文化具有鼓舞、支持创新的优势特点:一方面,学校文化本身是经过历史发展而历久弥新的文化,而不是历史积淀的保守的、落后的文化;另一方面,学校文化鼓励、支持创新,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鼓励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样的学校文化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凡是培养创造性人才成就卓著的名校,其学校文化都具有创新性。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学术自由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鼓励和支持创造精神,因而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英国剑桥大学的校训是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其中包含着对创造的鼓励和支持。德国洪堡大学的校训是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就是对创造的鼓励和支持。只有具有鼓励、支持创新的核心价值的学校文化,才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而具有这样文化的学校,一定能够培养出杰出的创造性人才。

  3.学校文化的包容性与学生创造力开发

  学校文化的包容性是指学校文化在价值理念上主张开放办学,海纳百川,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包容各种不同观点的思想、方式、风格,以包容性为核心而形成的学校文化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例如,北京大学的老校长蔡元培根据《中庸》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原理,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正是这一大学文化核心理念使北京大学得以囊括大典和网罗百家,吸引一大批国内外一流的专家到校任教。正如后任校长蒋梦麟所描述的: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教室里,座谈会上,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问题。”[10]97对于北京大学的包容性,再后任校长马寅初曾这样描述:当时在北大,以言党派,国民党有先生(指蔡元培)及王宠惠诸氏……憧憬君主立宪发辫长垂者有辜鸿铭氏;以言文学,有新派胡适、钱玄同、吴虞诸氏,旧派有黄季刚、刘师培、林损诸氏。先生于各派兼容兼蓄,绝无偏袒,更于攻奸者,《在答林琴南氏书》中,表其严正之主张。故各派对于学术,均能自由研究,而鲜摩擦,学风丕变,蔚成巨欢。”[10]97这种包容性使北京大学既荟萃了一批批大师,更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创造性人才。

  学校文化的包容性与多样性有联系,但不相同。多样性主要是指文化的跨地域、跨制度、跨宗教、跨民族的交流与并存,而包容性则是对文化的不同学派、观点、风格等的容忍、包含,把它们放在平等的地位,给予平等的对待,使它们有平等的机会表现、生长和发展。创造学的研究证明,学校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